生育最重要的还是生命的延续
站在国家宏观的角度,有孩子当然比没孩子好,有孩子国家才有未来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但站在每个个体的角度,孩子得能为我自己创造价值才叫好。然而现在的社会机制是,个体耗费无尽的资源(这个资源包括结婚的成本)培养出一个劳动力,这个劳动力创造的绝大多数价值都被国家以税收的形式,资本以利润的形式拿走了,自己剩下的那点工资连维持生活都很难办到,可以做到不啃老就不错了。即生养投入巨额成本,获得是负数回报。
类似于你上班拼命工作,老板非但不给你工资,还要求你交钱,付费上班。这种机制下,政府与资本(比如梁建章)当然天天敲锣打鼓让老百姓生孩子。因为生孩子真的是对他们好,这位大姐也说了,有孩子国家才有未来。但对普通个体来讲真的是这样吗?
目前的生育率崩盘,本质原因就是来自于生育投入的超高成本与获得回报的严重不匹配。为何以前生育率可以维持?因为以前虽然生育获得回报同样极低,但生育投入的成本也不高,大量农民培养下一代并不要求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,也没有子女扎根城市的预期,所以养孩子成本不高,加之农民没有社保,需要养儿防老,所以生育率可以维持。
然而现在不是了,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希望子女上大学(看看本科录取人数就知道了),在城里有房有车,在生育成本极度提升下,自然生育投入产出不匹配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剧烈,引发生育率暴跌。
这是宏观社会机制的问题,普通个体没有义务为宏观错误买单。就像地方政府城投债还不上了,普通人没有义务拿自己的存款补窟窿一个道理。
在生育的问题上,最基本的解决办法无非责权一致,谁获益谁出成本。
国家资本获益最大,那么当然就该国家资本而不是家庭出钱来负担下一代的生养。如果还想延续家庭负担成本的文化延续,就得把子女创造的物质财富还给父母,让父母感觉有回报。一味的喊口号洗脑,一毛钱用处也没有。
养儿防老其实反而落入效率扯皮的范畴了
我觉得生育最重要的还是生命的延续
人是很脆弱的,年纪越小越觉得无谓,是因为正如年长者期望的那样,年轻人拥有无限的潜力
但是30岁以后,童年回忆一个个离去,人生三大问终究要有个答案
人死如灯灭,刹那间擦除了你经历和拥有的一切
在这个人与人链接越来越稀薄的世界
你认识多少人?又与多少人擦肩而过,相忘于江湖?
如果今天你睡去不再醒来,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,活这一辈子为了什么,后悔吗唏嘘吗不舍吗遗憾吗还是快乐的?
这一切问题人类自有智慧以来想了几千年,没有答案,因为死亡是横亘在每个人面前不可逾越的墙
正因如此,在人类完成生育的本能以后就立即有了一个过渡的标志,下一代,是一个跨越死亡的信标,让一切怀疑和不安有了落脚点
上一代人生的遗憾能因为下一代的出现画上句点,不是要下一代去实现什么,而是因为一个新的、具有无限可能性的、作为上一代生命延续的生命出现了,他会走向何方、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其实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会有自己的人生,他会快乐悲伤奋斗消沉,他可能成功,也可能失败,但他毕竟经历一个人的一生,这新的一生让上一代可以在进入永眠的时候坦然
后继有人,是从0到1的突破,中间的差距根本是无限大的
讨论孩子未来对老人如何,讨论孩子效益怎样,讨论孩子是来受苦的还是享福的根本毫无意义
孩子败家,可没孩子还能把钱带到地下去吗?
这就是有限的数字和无限的存在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的差距